【同辰原创】地库坡道这样设计,省心又舒心!
- 时间:2022-11-11
- 作者:同辰建筑
- 浏览:6442次
- 分享:
地库的出入口坡道设计,如何让开发商“省心”,如何让业主“舒心”?
省心:充分利用地形特点,施工便捷,经济性最优;
舒心:地下归家动线简化,减少时间浪费。
地库坡道设计中的问题:
不省心:出入口数量及车道数量过多,停车布局不经济;
不舒心:出入口拥堵,流线不畅,难掉头。
以下结合规范要求及项目实例,简要分析地库出入口数量、坡道设计对地库品质和停车效率的影响。
机动车库出入口及车道数量
出入口的数量以及出入口的车道数量的确定,需要考虑地库的停车规模不同、高峰小时车流量、车辆进出的等候时间等因素,同时需要平衡使用频次和建造成本。
出入口的数量以及车道数量要求如下表:
足够的地库出入口坡道数量及宽度有利于尽快疏散地库内的车辆,那是否出入口数量和车道数量越多,项目品质就越高呢?实际并不是这样。从城市交通管理角度,基地内机动车汇入城市道路,都会对项目周边的城市交通造成一定的影响,间接影响项目品质。过多的出入口数量也会造成项目自身的通行混乱,更不易管理,直接影响项目品质。过多的出入口数量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无效成本的增加。
车库的规模、高峰小时车流量和车辆进出的等候时间决定了车库的出入口数量和车道数量,而高峰小时车流量与建筑的类别相关。交通类建筑车流量最大,居住类建筑最小,上表中所规定的数据是选取交通类建筑,拟定等候车辆小于或等于3辆时,运用排队理论建模计算所得,并根据相关工程实践经验所确定。所以,一般项目按照表格要求执行,控制车库出入口数量及车道数量是完全满足项目的使用需求和品质需求的。增加过多的地库出入口在建造成本上不仅仅只是增加了坡道,更在整体平面布局中影响了地库车位的布置、行车流线,地库停车效率也可能降低,造成成本增加等连锁反应。
对于坡道宽度,依据国家规范,双向行驶的出入口坡道宽度不小于7m,单向行驶的出入口坡道宽度不小于4m。单向行驶的直坡车道的宽度,可在此基础上略有上浮,有利于提升项目品质,而对于双向行驶出入口坡道,7m属于满足规范要求的同时也足以满足项目高品质的诉求。过宽的坡道宽度增加了出入口坡道的整体宽度,提升整体地库成本的同时,也会影响项目景观的布置,减少项目绿化面积。
出入口坡道设计与行车流线、停车效率
地库出入口坡道的长度根据地库地面的标高与场地道路标高的差,乘以坡度比值,小型车库采用直线坡道不大于15%,曲线坡道不大于12%,坡道的长度一般在40m长左右,分单车道4m双车道有7m宽。由这些数据可看出,坡道会占用相当一部分的地库平面面积,坡道位置的处理不当,不但会影响地库内的行车流线和车位布置,更会造成地库出现大面积单边停车,降低了停车效率,增加地库建造成本。
对于住宅项目,建筑单体南北向布置,地库的出入口坡道设置在两栋楼中间,做直线坡道半内置于地库,如果两栋楼间距卡着停车位布置的模数,即坡道的位置占用了一排停车位,就会如下图所示:出坡道后有三条行车道,一条紧贴坡道位于坡道上方,使车辆出坡道后向后行驶,掉头困难,另外两条则需要拐弯进入。坡道设计虽为直线坡道,但行车流线并不顺畅,且在坡道处形成单边停车,不利于地库的整体停车效率。
▲ 不推荐方案
采用外置型坡道,即两栋楼中间设置坡道,且楼间距刚好满足停车位布置模数的情况下,可以解决直线型坡道破坏行车流线和停车位布置,造成单边停车的问题。
如下图所示:
▲ 推荐方案
外置坡道的设计手法同样适用于地库内负一层与负二层联通坡道,如下图项目实例,将坡道外置做成曲坡,联通负一层及负二层。
实际项目工作中,场地条件各异,多种因素综合的情况下坡道无法外置时,如何处理坡道与流线的关系,平衡流线与停车效率,成为地库方案设计的一大要点。
如以下项目示例,坡道南北向设置,在两栋建筑山墙间穿过,对于住宅建筑,在山墙面不需计算日照间距仅考虑防火间距的情况下,两栋建筑东西距离通常较近,没有坡道外置的条件。车位布置不当时,坡道出地库处出现车辆难以掉头的困境,如下图不推荐方案所示。
▲ 不推荐方案
该情况可考虑通过在地库平面中调整停车位的布置来调整规划坡道处行车流线:在坡道两侧布置停车位,利于车辆顺利掉头进入坡道。而车辆出坡道后可迅速分流,不会在坡道口处造成拥堵。
▲ 推荐方案
另外如果有地下二层,可将上行地面坡道和下行负二层坡道在正投影同一位置上利用垂直空间叠加,减少平面空间的浪费,在提升行车品质的同时,减少了地库建筑面积,从而降低建造成本。
以上仅对车库坡道设置的一个点简单分析。地库要想建的省心,用的舒心,需要融合规划、建筑、结构、设备、支护、人防等多专业的视角,是一个全专业通力配合的工作。
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到赏心,提升项目品质,更高颜值、更人性化、更智能化的地下车库,增强有车业主归家升级仪式感,也是未来开发商提升产品力的一个重要突围方向。
敬请期待,下期分享。
▌作者:同辰建筑 王斐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分析总结,仅供参考
▌来源:同辰建筑原创发布,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